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心所向 (第1/2页)
徐光启脸上火辣辣的。 他刚才还说过,赵诚是奇功一件,他甚至还说过,要保举赵诚,让赵诚做守备,做总兵,巡抚一方,做朝廷栋梁。 可转眼间,赵诚反倒要被问罪了。 “这个沈棨,怎么敢胆大若斯!” 徐光启胡子直抖,这是气得。 “呵呵!这些文人士绅们,都差不到哪里去,这都是常规cao作。”赵诚冷笑一声。 大明的文人可谈不上什么风骨。 同样是汉人王朝,宋代灭亡的时候,根据《宋史》记载,崖山海战之后有十万军民跳海自尽。 这个数据不知道是不是夸张,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背着小皇帝跟着跳海的人绝对不少。 大明灭亡的时候,京城那么多人,在歪脖树上陪着崇祯皇帝吊死的只有一个太监。 另外还有一些士绅,在家里自杀陪着大明朝殉葬的,但也是屈指可数。 满清入关之后,对明史做过修正,其中很多因素肯定是不利于大明的。 但崇祯皇帝在最后关头敲响景阳钟的时候,大臣们迟迟不上朝,百官无一人前来救驾……这一点,应该也是真的。 崇祯皇帝在歪脖树上吊死,百官们忙着去开城门迎闯王。 在满清入关的过程中,从大明投降过去的“贰臣”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所谓的文人风骨,说起来就是笑话。 大明的皇帝虽然烂,倒是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在风骨方面没法黑。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咪咪!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反观其他王朝,皇帝们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比如满清,慈禧太后的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简直把大清国的颜面踩在地上摩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九成九的百姓都把慈禧老佛爷当神仙供着,甚至从心底深处觉得慈禧死了天就塌了。 到了溥仪的时候,也是放出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满清从上到下,算是让汉儿的脊梁骨彻底折断。 当然,满清也并非一无是处,最大的功劳是在开疆拓土方面,在近代奠定了我们的国土面积。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复杂,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总的来说,赵诚对明末的这些士绅们没有什么好感。 “先生千万不要多想。这沈棨只是败类而已。” 徐光启赶紧开口劝解。 这些世外高人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对世俗失望,所以才会避世。 赵先生是大才,他不能让赵先生对朝廷失望啊! “先生不必理会那个沈棨,我这就写奏本,上奏朝廷,一定会给先生一个公道的。” 徐光启老脸有些涨红。 这也是被沈棨的不争气给气的。 “不必劳烦徐大人了。这点小事,我能够处理得好。” “小事?” 徐光启一愣。 “先生被巡抚和监视中官同时构陷,就怕在这宣府镇,就没有你说理的地方了啊!” 巡抚是宣府镇的一把手,总兵官都没法跟巡抚比。 大明的策略,一向是以文制武,文高于武的。 在宣府镇如果说有谁能抗衡沈棨的话,那就是监视中官王坤了。 王坤是太监,是陛下派来的家奴,是代表崇祯皇帝的。 现在,巡抚和监视中官态度统一,都想要治罪赵诚。 那赵诚就算是冤屈的,恐怕也得被冤死了。 “呵呵!徐大人相信我的话,这件事就交给我自己去处理。大不了,如果我失败了,你事后再帮我平反冤屈嘛!” 赵诚呵呵一笑,带着几分戏谑。 “走吧,杨仓。我跟你去柴沟堡,去见沈棨和王坤。” 赵诚语气一沉,脸色冰冷起来。 沈棨资敌,原以为只是历史事件,自己刚穿越过来不久,以为掺和不上。 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 事情竟然主动找到他的头上来了。 那他就去会一会这个沈棨,也去见识一下此时东亚最强的女真大军。 不顾徐光启的阻拦,赵诚一声令下,给强地军一个小时的时间,回家探视。 一个小时之后,在火路墩广场集合,准备出征。 利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赵诚开始作安排。 首先是留守的军士。 强地有太多好东西了,必须得有军士坐镇。 刘飞在东城煤矿坐镇,来不及派人去替换。赵诚直接写了一道命令,令他坐镇西线。 强地这边,也要选一个心腹留守。 赵诚在牛大力和赵春发之间考虑了片刻,最后决定,让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