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贤外助((含18万营养液加更)...) (第2/4页)
心向学的女医,因为困窘和生计,不能来学。这奖学金,便是鼓励她们学的多,学得快,尽早能把自己从学生变成老师。有格外刻苦,进步飞速者,当然应当另有一份奖励。” “再有……”姜沃笑道:“也可以设立‘介绍其余女医入门’的奖学金。” 媚娘也就笑了,将这里圈了一下:“那这个钱数,倒要好生斟酌一二。” 姜沃点头:“咱们先拟个大框,到时候请先生再定一定标准。”毕竟,女医到底学多久算是出师,多久能开始教别人,还得专业人士敲定。 “最后一点,就是你说的那位‘桥梁女医师’。” 媚娘在纸上画了一座弯桥,一边写了孙神医,一边画了些小人。 媚娘道:“你觉得,咱们昨夜讨论出来的那位如何?” 姜沃点头:“在个人资历上,自然是极合适的。只是我还需要两三日,先多了解一些她的境况,才好提起此事。”毕竟,这份‘传道受业’是辛苦事,而且并非一日两日之事,须得真心愿意,才能持之以恒。 若是别人碍于情面才答应下来,将来又不愿做了,彼此都要为难。 媚娘点头:“是。” 终于将昨夜之事,一一敲定完毕,姜沃起身:“jiejie算了一日账吧。你去窗边看看绿树多歇歇眼睛,我去公厨拎食盒回来咱们吃饭。” “等一等。” 媚娘叫住了她。 刚才她看了姜沃名下几间铺子的情形,就想说一事。 此时她指了一间道:“若是自家不能常出去盯着,我倒是觉得,你这间铺子,直接卖出去也好。” *** 长安城。 崔朝推门进家。 圣驾到了九成宫,一大半朝廷也跟着过去了。但长安城内各衙署自然也要有人留守。 崔朝就先被安排在长安城内的鸿胪寺待一月,等六月再换去九成宫。 这般安排,倒不是像之前出使阿赛班国一样,专门为难他给他苦差事。 相反,这回是鸿胪寺正卿对他的关照。 原本崔朝刚进鸿胪寺时,都是见不到正卿本人的,还是自出使西域回来升了官职,又被皇帝特意点过要做鸿胪寺的‘门面’,正卿才开始亲自安排他的工作,接触的多了起来,然后……然后就开始偏心他了。 鸿胪寺正卿,虽不是出身五姓七望这种顶尖世家,但其家族在氏族志里也是能排上第三等世家的。 本来看‘崔氏’就有滤镜,又被崔朝的容貌放大了这种滤镜。 现在很为他打算。 这次圣驾到九成宫,这位于正卿就先让崔朝留在长安了:“你在九成宫附近没有宅子吧?那还是先留在京中吧。不然下了值,还要去官舍住。那边的官舍有些简陋,哪里如自家舒坦。” 九成宫附近的宅子倒是不少,但离行宫最近的,风景好的,早都被买走了。这会子能买到的房舍,也都是偏远的,为了能赶上上朝,真得披星戴月。很多年轻又囊中羞涩的官员,就都要跟同僚去住朝廷提供的官舍。 崔朝刚进门,就听见熟悉温暖地招呼声。 “小郎君回来了?” 廊下迎上来一个脸上带笑的老妇人,袖子还是挽起来的,手上还滴着水。 崔朝边走近她边笑道:“我已经二十岁了——只有阿婆还叫我小郎君。” 老妇人脸上的笑纹更深:“小郎君的母亲都是我看大的。那自然何时看你,都还是个孩子。” 两人一并往里走去。 这是坊中一间寻常的屋舍,前后两院,并不如何富丽,与从前崔朝住的崔家高门广厦自是没法比。 但他很喜欢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十分温馨,处处都是按照他心意布置的小门小院。 且家中人很少。 除了他之外,只有当年母亲的乳娘并两个小厮,若是住在大宅中,连收拾都忙不过来。 崔朝是孤身一人上京来的。 这几个人,还是外祖父后来送上京塞给他的。 他小时候,母亲的乳娘胡婆婆照看过他一阵子。直到他三岁上,胡婆婆才回郑家去了。后来听说小郎君在崔家原来受了许多委屈,还自个儿跑到京城去了,就求郑外公带她上京:“我命原苦,家中也没有亲人了。既然小郎君离了崔家,无人照顾,我自然该替娘子去照看的。” 郑外公看她虽已六十岁,却十分硬朗,又有从前照顾过女儿外孙的情分,就把胡婆婆一并带上京来了。 又留给外孙两个几代都是郑家人的小厮,单独留下了卖身契。 1 崔朝原本不想要的,他更习惯自己呆着,要是有小厮跟进跟出,反倒不自在。 还是外公道:“总得有人能用才是,胡婆婆年纪大了,别的不说,冬日你要买一车车的炭,难道让她一个老人家去搬?还是你不当值了慢慢搬?你不惯带人出门,只留在家中就是了,若有个书啊信的要传递,也便宜些。” 就这样,构成了一个小小的门户。 胡婆婆做过乳娘,自然很有管一房内宅的经验,把这小小门户理的清楚明白。 正是要用晚饭的时节,胡婆婆笑道:“鱼都收拾干净了,只是老婆子还是用不惯那炒锅。” 崔朝笑道:“嗯,我早说了,等我回来做就是了。” 起初,对于他要亲自下厨,胡婆婆是很骇然的,甚至淌眼抹泪觉得小郎君从前一定受了大委屈甚至是虐待,还是崔朝道:“这炒锅,婆婆只怕拿不动。再有,我不是与婆婆说过,太史局的李仙师都会亲自下厨吗?” 胡婆婆与许多老年妇人一样,听了仙师,就很快认同了。 崔朝其实真的很喜欢下厨。 因他打小寄居在堂伯家中,本身又不受待见,每回到了饭点儿,大厨房给各屋小郎君送饭菜,自然最后一个送他这里。 1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吃的都是只能算温乎的饭菜,冬日甚至还是冰凉的。 好在屋里有个茶炉子,有些炖煮的菜肴汤品可以热一热,饼子也可以烤热了再吃。为此,崔朝一直不喜欢吃面——汤面一热就坨了,会很难吃。 除了冬日,大多数时候,他是懒得一一去重新加热饭菜的,只要不过分凉,他就直接吃了。 很多年来,他记忆里的食物,都是温吞的。 因此,他第一回吃过炒菜后,就爱上了炒菜。 那时候炒锅还是极稀罕的东西。 晋王是跟着圣人去太史局吃了一顿后,就让将作监又做了一套送给崔朝。晋王还特意带他到小厨房去看了炒菜的全过程。 铁锅里逐渐沸腾的热油冒出金黄色小泡,菜下锅时那一声‘刺啦’的热烈响声,翻炒时候要注意火候的那种专注,以及那弥漫在空中的丰沛的食物香气,迎面而来的热气…… 崔朝最喜欢炒菜的烟火热气。 但这体力好的,偏生在读书认字上一窍不懂——崔朝原想教他们都读书识字的,结果这个就是学不进去,甚至求了胡婆婆让郎君别教他了。 1 如今崔朝便是典客署的丞。 久违地找回了对食物的热爱,开始自己下厨。 从长安城策马至九成宫不过半日,比马车要快许多。 如今已经能大体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