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第3/3页)
的,几乎一模一样。我第一次听他开口,很低沉,很温柔,脸上带着那种收敛的笑。才见到他时,我想,我如果有个父亲,要是这样的就好 可他的脾气很糟,时常好得很,时常糟得要命。他的指甲较长,掐住我,几乎每次都会留个很深的印子。他掐人好掐大腿,掐过以后全都青紫了,很久才能好,有的地方一直留疤。 他从前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好像还是满人,我记得他有个满姓,不过后来一直未提。他从未坐过科,是求了皇g0ng中演戏的老师教他。他的跋扈无意秉承了梨园师徒的传统,便是师父可以随意糟践徒弟,不怕糟践坏也不怕糟践Si。这徒弟长大了,当了师父,也可以这么糟践自己的徒弟,来发泄自己当年的不满。 这相当具有劣X,好像婆媳之类的不同代的关系都是这样的。习惯了刁难撒气,哪一代也不愿意断。后来我g脆一个徒弟也不教,最后又感叹自己的东西断掉了,一点一点沉入翻滚着的时代的江海,而没有一个人来接手。 再想我师父,他除了脾气坏,对我没有半分保留。也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让我SiSi地学他,因为他自己的风格很重,这种风格也来自一种缺陷而后修饰的花边。他叫我别把他的毛病学走了,要学好的,我要b他好,不能一点一点加重他加重他的错误。他说我的天赋要b他好一些,又在科班练了打出来的功夫,学出来该是b他好一些的。多真诚的一个人,真诚得不像梨园行内人,不像任何一个谋生的人,好像是为戏而生的JiNg灵。我崇拜他那份无牵挂的X情,若要学他,学他做人做事,也不过是东施效颦了。 他打骂我大约都是因为我这个人不讨他喜欢,从来没有骂我学艺不JiNg,可能是因为我达到了他的标准。也正好让我后来一直没有将京戏当做厌恶而又不得不用其谋生的技能,而是将它视做艺术,追求美而去雕刻。 十四岁,正式和班子唱,是长辈们张罗我们组的班子,都是从前的师兄弟,也有不认识的别处的少年。 他们不再排挤我,好似重新认识了我,好似当年重新将那念书生当做最聪明的人一样。可我在他们之间仍然不自在,因为我胳膊上的疤还在,不算深仇大恨,我认为不必记得,可是我惊叹于他们变化的速度,便很少和他们来往。他们为我找好了理由,说我像个姑娘似的,腼腆害羞。 天津不管在什么时候,曲艺戏剧的氛围都很浓。年纪小的艺人刚冒头也受人关注,我们唱早,票便宜,有时候就是买茶水连同听戏。前两天人很多,也有称赞,也有挑刺,后来人越来越少了,只零零星星的座几个。 在那儿唱之后我师父就少管我了,我住在他家里,偶尔也不理不睬,只是吊嗓子时给我纠错——其实吊嗓子是为了起来,偶尔少了个音,是着急的缘故,吊完嗓子就得立刻去唱,在台上呲花太难堪了。我师父听不了一处错,非得过去给我一下子。后来吊嗓子也小心翼翼的,不敢让他老人家听见一点错处。 我们那些座儿算不上座儿,只能叫看客。生活富裕的天津人有的早上来茶馆漱口,他们不为看我们,只为了漱漱口,喝口茶,交几个朋友扯闲白。有的时候我们不论多卖力气,也讨不到这些波澜不惊的人的青睐。看他们鸟饮水似的仰脖子,难不成攀上个练得身形似鹤形,有时是真的生气。可在他们面前放个水,偷个懒,立刻有人抬头,水都能呸出去,腾出嘴来骂。 我师父有一次请我晚上到那里喝茶,我头一次以顾客的身份踏入那个记忆里只有早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青涩刺鼻的早晨空气和漱口的中年男人的地方。 晚上更热闹,点了灯,人也多了。我们过去的时候有一个说评书的,没赶上正点,没头没尾地听了一些,也很开心。结束时人便多了,有人认出来我师父,围住了一个劲逮住他说话。我师父也从容,面带微笑,话却少了,只挑拣着搭理几个人,烦了就瞧一眼我,我立刻给师父倒茶 过了一会儿,出将里挑帘子出来一个nV人,打扮该是不错的,在台上唱起来,声音不算太大,将将可以听清。那时年纪小,懂的不多,分不出是什么曲艺形式。只记得底下叫好一浪唉着一浪,和早上截然不同的景象。。。 我问我师父,是不是晚上唱都可以像她这样。我师父说是。我说我也想像她这样。我师父乐了,让我凑耳朵过去,他一把拧住我的耳朵,小声骂没出息。 后来我师父带我去他唱的地方。一个戏台是茶馆小台子的两三倍。和师父搭班的我要喊师叔,他们有的在后台说着笑话,有的歪着身子坐在y凳子上拉着琴师随口唱两句。 我师父让我留在后台,师叔们逗我总用些不明不白的手段,很没有分寸,像同辈也像长辈。融合了长辈的优越感和同辈的嬉闹,还如在箱子里挑选翻找物件一样翻腾评价我,令人害怕。于是我跑下去,在侧边台底下等着。我就在那里站着,起初人不多,没人看到我。 等到胡琴候场,吱吱高昂的胡琴那样唱起来。幕布还没有拉开。底下已经乌泱泱来了好多人了。我从没见过那么多人,或许在很小的时候见过庙会,也不如我师父的天地热闹。我躲起来,木着身子向下望。红棕sE的木头建筑和灰sE红sE的人很融洽得嵌和起来。他们的脸,哪怕在记忆里也无法构建出典型的样子,不管在包厢阁楼还是最低价的甚至不要钱的花楼,他们只是众生之相。贫人放下苦痛,富人撂下骄傲,一齐,只为了听戏。那个场面我后来见过,见到麻木。可当年听着胡琴,蹲在台侧的初次观赏,好似江水翻腾一样壮观。江水,我觉得是很巧妙的b喻,水是生命。戏对于我来说也是生命。有人批判京戏腐朽败落,京戏兴许是有不好的。可是我怎么开口说它哪里不好。它是滋养的我的江水,它哪怕是狰狞的,无情的,它淹没我,吞并我,我也无法说它一句的不好——那就是归属,完全的归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