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哲学的范畴_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美学基本原理提要 (第3/6页)

随上层JiNg英分子的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在当代,这种社会大众掀起的追求时髦的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b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sE。

    五、自然美

    1.自然美的本T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

    2.自然美的生成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要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T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T情境,因而自然物不能“全美”所谓“全美”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能生成意象世界。“肯定美学”提出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的。“肯定美学”在理论上错误的根源在于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X,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他们主张一种完全脱离文化世界、完全排除价值内涵的所谓“纯然的必然X”和“解人化的自然”,其实那是不可能存在的。

    3.自然美和艺术美一样,都是意象世界,都是人的创造,都真实地显现人的生活世界,就这一点说,自然美和艺术美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4.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自然美的发现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5.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受审美主T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所谓T现纯然必然X的意蕴是根本不存在的。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T验到人与万物一T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JiNg神愉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T”的意象世界,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六、社会美

    1.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一般来说,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更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单调的重复的特X,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所以审美意象的生成常常受到遏止或消解,这可能是社会美过去不太被人注意的一个原因。

    2.人物美属于社会美。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观照:人T美,人的风姿和风神,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这三个层面的人物美,都显现为人物感X生命的意象世界,都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带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

    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尽管天天重复,显得单调、平淡,但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生成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包含有深刻的历史的意蕴,显现出老百姓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4.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社会生活形态,如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等,在这些社会生活形态中,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利害关系的习惯势力的统治,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在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的愉悦。这些社会生活形态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特别是节庆狂欢活动,那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柏拉图、歌德、尼采、巴赫金都指出,在狂欢节中,由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X和功利X,人与人不分彼此,自由来往,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生活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复到人类原来的样子”。人在狂欢节的活生生的感X活动中T验到自己是人,T验到自己是自由的,T验到人与世界是一T的。人浑然忘我,充满幸福的狂喜。这是纯粹的审美T验。

    七、艺术美

    1.艺术的本T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X世界。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感兴。所以艺术和美广义的美是不可分的。

    2.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T。除了审美的层面本T的层面,还有知识的层面、技术的层面、物质载T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政治的层面,等等。

    3.艺术与非艺术应该加以区分,区分就在于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也就是王夫之说的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流派,如“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实质上是摒弃一切关于意义的要求,从而导致意蕴的虚无。他们的一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这些东西不是艺术。

    4.艺术创造的过程包括两个飞跃,一个是从“眼中之竹”到“x中之竹”的飞跃,一个是从“x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政治的因素、经济的因素、物质技术的因素等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但这一切的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5.艺术作品的结构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我们认为分成三个层次是b较合适的:1材料层;2形式层;3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材料层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影响整个作品的意象世界的生成;另一方面,它给观赏者一种质料感,这种质料感会融入美感,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也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另一方面,它本身可以有某种意味,这种意味即一般所说“形式美”或“形式感”,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X、不确定X和无限X。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这决定了艺术欣赏中的美感的差异X和丰富X。

    6.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以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所作的阐释,只是对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与作品的“意蕴”并不是一个东西。同时,对于一些伟大的艺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