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章 国破业空 (第1/2页)
第一百九十章国破业空 荣世祯说道:“是。”略作迟疑,拉着高应麟的衣衫道:“皇上,出征之前,我和火狮子已留好两条退路。我们不是畏战,只是以防万一。” 高应麟说道:“原该如此,说来听听。” 荣世祯说道:“第一条就是回云南春锦。但这条退路太过明显,敌人必能猜到,然后千方百计防范堵截。所以,我们还备了第二条退路去西北星迢。平南王军和大盛军都曾去过西北,熟悉那里的情势。西北虽是官场腐败,但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大漠无垠,不易攻占。皇上将朝廷移到西北,孰可自保再图大业。” 高应麟说道:“我也是这么想的。” 他抬起手来,轻轻用拇指抹去了荣世祯的雨痕污渍。大雨一刻不停浇灌大地,屋檐哗啦啦滚落的雨水如同水帘一般。荣世祯闭上眼睛,站在高应麟的身边,感到心中渐渐镇定。 高应麟听着那无止境的潇潇雨声,心中隐有所失,忽道:“世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 荣世祯睁眼问道:“什么?” 高应麟想了想,说道:“没什么,真到了那一天再说罢。” 荣世祯明白过来,握住了高应麟的双手,凝视着他说道:“不管结局如何,我和你走到最后就是了。” 高应麟点点头,说道:“好。” 高、荣虽是有心回碧霄重整旗鼓,但平南王军人马困顿,不得不在芜谷城休整了两日。高、荣本拟萧氏要乘胜追击,不过幸原这一场大战中,裕朝也是损失极大,并未发兵围城。到得第三日,平南王军有序撤回碧霄。 那时是十月下旬,雨落纷纷。不一日到得执中县,碧霄城的官员冒着瓢泼大雨来接御驾。他们原盼着高应麟大破敌军,可谁能想到,朝廷在幸原兵败如山倒,社稷危难,前程渺茫。 人人面色灰败,大雨淙淙,旗帜披垂,皇帝的卤簿仪仗看着也气势萎靡,说不出的寒素。 荣世祯眼神扫过迎驾众官,疑道:“怎么朝廷文武好像少了些人?” 碧霄众官员神色栗栗,为首的老内阁大学士走出来,合身扑在泥地下,跪在高应麟的马前。碧霄众官员跟着齐刷刷跪了一地,立时都淋成了落汤鸡。 那大学士老泪纵横,说道:“幸原大败的消息传回碧霄,朝廷中就出了一批叛徒,有的挂印归隐了,有的逃回家乡了,还有人……投奔伪裕朝去了。碧霄城中剩下的大官,今日都来迎接皇上和平南王了。请皇上不要动怒,局势艰危,内忧外患,正是板荡识诚臣的时候。” 荣世祯沉下脸色。高应麟静静向迎驾人群瞧了一会儿,说道:“知道了,回去罢。” 回到碧霄,高应麟聚集朝臣议事,大半朝臣竟都苦劝高应麟移驾别处,留下平南王军守城。 高应麟绝不肯松口,说道:“朕一走,士气立即散了,则大军不战而败,岂异于将中原百姓送入虎口?朕就在碧霄死守社稷,真到了一败涂地的时候,再谋后路也不迟。”群臣叹道:“只怕那时想走也走不成了,我等追随圣上死社稷便是。” 荣世祯前些日子就写信调取云南兵粮,荣家如今传信回来,说道这些年云南支持前线战事,已输送了大批兵粮,如今实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即令荣王府不顾云南本土所需,硬是守滇的驻兵存粮送到中原,路途遥远曲折,又有敌军把拦要津,说什么也来不及。 信使又带回了他三伯的口信:“世祯,你在外面辅佐皇上,我们日夜拜佛许愿,只盼你得胜还家。你是荣家子孙,不要把性命送在异乡!” 荣世祯与高应麟商议,决定从西北征粮。西北吏治庸冗惫懒,高应麟一直有心大刀阔斧整治一番,可惜始终腾不开手。朝廷虽说下了征粮旨意,也不知十成里能不能送来三四成。 幸亏高应麟前番在碧霄一带囤积了大批军粮,此刻颗粒不存,全都拿出来支援平南王军,尚可捱过一些日子。 再者,大盛军主力虽随元枫漪深陷敌境,但中原各地都驻有元氏兵马。因与主帅失去联络,裕朝大军又将攻来,人人都激发了同仇敌忾之心,这些大盛军驻兵便暂时听从荣世祯调遣,共抗强敌,渡过难关。荣世祯下令各地布置防御,修筑城墙。 裕朝大军休整数日。因八大亲王及诸将领有所死伤,缺出了不少位置,萧在雍便奖功惩过,提拔立功者,贬黜无能者,补齐了八大亲王之数。裕朝只派了一支兵马追杀大盛军,全副精神都放在了平南王军身上,自天子以下加紧图谋南恒。 萧在雍料得云南是高、荣退路,因带兵绕路堵住了回滇要道,再来包围碧霄。 荣世祯看出萧在雍的用意,亲自带兵去要道迎战。平南王军虽是缺人缺粮,但仗着大盛军驻兵熟悉地形,两军交锋数次,杀伐酷烈,南恒苦苦坚持到了十二月。 可惜时运不济,覆水难收。平南王军敌不过裕朝人多势众,终于裕朝大军形成包围网,一点点将平南王军逼回碧霄。 平南王军狼狈归来,碧霄城中已是风云动荡,百姓阖家逃走,朝臣挂印潜踪,连高氏宗亲都跑了许多。御前侍卫暗中监察百官,连日来从官员家中搜出来的降表,没有一箱,也有一盒。高应麟叫人一把火都烧了。 高应麟召百官议事,朝廷中空荡荡的,已少了半数官员。 到了此等山穷水尽的地步,连荣世祯也来劝高应麟移跸:“若是碧霄陷入围城战,可就插翅难飞了。” 高应麟说道:“今年国运低迷,战事不利。朝廷且撤去西北休养,或是留守西北,或是借道回滇,以图再兴之日。” 众官员齐声称是,说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皇上暂做退避,韬光养晦,乃是正理。” 这时还留在天子身边的官员,都是真正忠于南恒的清流人物。因早知朝廷退路是西北,虽然敌军压城,众官员也并不如何慌乱恐惧,当下有条不紊商议细则:文武百官如何分批启程,圣驾安置在哪一批,如何移送薛氏神主灵柩,平南王府如何防备敌人追击,朝廷移跸之后,如何安顿中原百姓。 荣世祯与元枫漪早就布置好了后路,很快就定下了撤退策略。但如何安顿百姓,百官却众口不一。 以高应麟的意思,是要谕示各地百姓都离家避难。有人说道:“虽是皇帝爱民如子,不愿把百姓留给裕朝虎狼之师,但若百姓纷纷追随圣驾,我们还得分出兵力保护,大队伍可就走不快了,还容易暴露行踪。” 荣世祯说道:“我们先准备动身。百姓是愿意背井离乡躲避战祸,还是愿意留在家中,皆由百姓自决。倘若真有大批百姓跟随天子,寻求朝廷庇佑,我们总不能狠下心来不管他们死活啊。”高应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