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围困京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1/2页)
仁和十三年,漠北铁骑踏破河套地区,一路长驱直入,围困京师。 援军远在江南,京城只有近卫营和四大营驻守,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人,还要去除掉吃皇粮的衙内公子,京城内外,一片人心惶惶。 萧将军已经急白了半边头发,三夜没能合眼,日日守在城头,火油不要钱一样往下倾倒。 城墙被烧得漆黑,向来清澈的护城河河底盛满了尸体,又很快被掩埋在簌簌白雪之下,无踪无迹。 多亏是隆冬时节,不然怕是还要有一场疫病。 箫威将军苦苦撑了七日,漠北狼王才终于停下了攻城之战,换了策略,非为强攻,改为围困。 此时大周朝堂之上,君臣相争得厉害。 不比守城的萧威将军轻松多少的苏丞相上前一步,手中的芴板举得笔直,直直冲着金殿顶,像一柄锋利的剑,膝盖却是一弯,重重地磕在地上,那声音叫旁人听了就胆战心惊。 苏黎垂首,说道:“陛下,此时不宜迁都,请陛下收回成命。” 苏黎身后,百官随着丞相的动作,也跪倒在地,说道:“请陛下收回成命。” 龙椅之上坐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眼袋浮肿,身形却是消瘦,庙号仁宗,却一点跟仁字沾不上边的皇帝此时脸颊通红,手指颤巍巍地指着苏黎,声音虚浮道: “大胆!苏黎,你是要抗旨不尊吗!” 苏黎仍旧笔直地跪着,嘴上服软,仍然拒绝迁都,“臣不敢,只是此时圣驾南逃,民心难免浮动,若是望乡关破,华北一马平川,诺大江南,尽是漠北狼王的囊中之物。” 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旁边一个面白无须,眉目阴狠的人上前,呵斥道:“苏大人,你一个文官,如何懂得兵法之事,怎地胡言乱语。” 说话的是太监王忠,自幼伴在圣上身侧,大周朝堂无人不给三分薄面,而王忠自然知道,是谁让他一个无根阉人得以呼风唤雨。 苏黎眼中尽是寒冰,瞥了王忠一眼,眉头一皱,这个阉人惑乱朝纲,偏偏得仁宗信任,如此jianian佞,向来和大周清流之首—苏浔,苏丞相不对付。 若是平时,苏黎自然不屑与他多说,只是此时京城危在旦夕,如何能让他指手画脚。 苏黎:“王公公,我大周朝堂之事,还轮不到你一个阉人开口吧。” 王忠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苏黎简直是往他的痛处之上戳,然而苏黎百官之首,兼封丞相,平时政务繁杂,苏黎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一句国之栋梁不为过。 他无论如何也开罪不起,至少此时开罪不起。 王忠退后一步,却还是不死心地说了一句:“圣上乃千金之躯,此时京城危在旦夕,南迁理所应当。” 苏黎听了这话,仰头直直看向金銮宝座之上的仁宗,一字一句说道:“陛下,望乡关距离燕京城门快马不过半个时辰,太宗定都燕京曾说,社稷为重,君为轻,是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完重重叩首于地,脊骨弯出一个完美的弧度。 满堂朝臣就这样看着苏黎,年过花甲的兵部尚书微微叹一口气,苏黎天纵奇才,十七岁登科及第,如今不到三十,已经是百官之首,然而个性过于刚直,也不知是好是坏啊。 可年老的兵部尚书还是随着苏黎缓缓跪下,缓缓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仁宗居高临下看着,才发现最前方的苏丞相有着一把细瘦的骨,厚重的朝红色服搭在他身上,举着芴板的指骨细瘦,腕骨透着点青白,手上的皮肤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瘦的书生,逼他至此。 祖训当头压下来,仁宗也不好再说什么,黑沉着脸,就准备退朝。 就在此时,一名浑身染血的士兵跑到了玉阶之下,声音凄厉嘶哑,只来得及说出一句话,就从骏马之上翻下来,呕出一大口血,就这么死在了玉阶之下。 “报!漠北狼王昨日凌晨又开始攻城。” 满堂君臣震惊,仁宗差点从金銮宝座之上跌下来,多亏了王忠扶他一把。 满堂窃窃私语,“这望乡关到底是破了还是没破?” 仁宗匆忙从地上爬起来,明皇的袖袍一挥:“来人,护驾,调近卫营,拱卫燕京城。” 苏黎快步上前,沉沉凝视了一会儿口鼻流血的小兵丁。 士兵脚上的牛皮靴子破了一个大洞,早已被冰雪冻得通红,黄白的脓液聚集在周围,粗略一扫,身上数余处小伤,传信兵竟也伤重至此,可想而知,望乡关到了什么地步。 仁宗在宝座上徒劳地呼唤着,然而众人都傻了一般,只盯着那个死在玉阶之下小士兵,竟无一人关注到他。 国要亡了,谁还管他这个昏君。 吓死最好,太子贤明,可为明主,请太子殿下速速登基。 仁宗自然听不见群臣的心里话,满脸焦急,此时一只手臂拐上了他,竟然是苏黎。 “圣上随臣来,臣有决策了。” 仁宗发誓,他当时是真的相信,苏黎是要带着他逃跑,毕竟谁不怕死呢,而苏丞相做事又一向稳妥,能力出众,尽管时常与自己唱反调,他还是很信任这个肱骨之臣的。 小半个时辰之后,坐在明皇玉顶琉璃车架里的仁宗终于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耳边喊杀声震天动地,簌簌白雪之下,仿佛要冲破人的魂灵。 仁宗一把掀开珠链,不远处,望乡关城墙巍峨,墙头旌旗随风咧咧而响,如同招魂的旗幡。 大周第一雄关,望乡关。 取自黄泉望乡台,黄泉路口,皆为亡魂,从古至今,敢于进犯望乡关之人,都成了周朝将军的刀下亡魂。 “苏行远,你大胆!千金之躯不坐危堂,你竟敢。。。。竟敢把朕带到望乡关。”仁宗一气之下,叫了苏黎的字。 苏黎垂首:“臣死罪,然若陛下亲临望乡关,将士们必定士气高涨,度过这次危机,陛下日后泰山封禅,可为千古明君也。” 苏丞相这一番话,实在是给仁宗画了好大一个饼。 历代明君,谁不想泰山封禅,流芳千古,然而仁宗自己心里也有数,他离明君实在差了好大一截距离,如今乍然得直臣苏黎如此夸赞,也不由有点飘飘然。 然而很快,仁宗反应过来,狗屁,他都死了,怎么封禅,阴间封禅吗? 苏黎自然料到了仁宗的反应,表面恭敬,内心冷漠,到了望乡关,已经是骑虎难下,太子殿下今年十六岁了,民心所向,就算今日望乡关破,也能南逃,总有一日能收复国土。 仁宗也没料到,苏丞相一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