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同志,加入我们重建苏维埃吧(完) (第2/3页)
有更好条件的人相比较,从而产生对现状的不满。 东德人当然不会和苏联内部穷困潦倒的国家比惨,与自己仅仅一墙之隔的西德人民在资本主义下的纸醉金迷显然是更好的对比对象,二者根出同源,自己之所以没过上对方的生活,那要怪什么?当然是苏维埃同盟以及经互会的拖累。柏林墙两端的世界,就像一个横在苏维埃左臂的醒目伤疤,血淋淋地昭示着计划经济的失败,市场经济的成功。 在苏联仍然是庞然大物时,就时常有东德居民冒着被击毙的风险逃向西德,等到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颓势一览无余之时,更是掀起了一股跑路的热潮。 现在的东德,恐怕就只有卡尔·施密特这种根正苗红,曾经真正信仰着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战士还会怀念苏联了。 他无法因此怪罪自己的同胞,苏联的解体或许说明了他们才是对的,他们只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信仰共产主义的初心也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但卡尔没法融入其中。 卡尔平静地接纳了怪异的眼神,与麻木的内心不同的是,他的脚步仍然干练。 苏联的残党走进了灯红酒绿的西柏林,繁忙的人群在现代化的建筑间穿梭往来,街边的商店里传出欢快热情的流行音乐,一切是那么的热闹与活跃。卡尔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但依然显得格格不入,和他擦肩的往来人群无不穿着光鲜亮丽的服饰,宽松的T恤与休闲的牛仔裤、笔挺得体的西装、繁重华丽的洋裙……久经磨洗的褪色军装硬生生地在他与人群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障壁。 不过卡尔不在乎这一点,他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只是来与某些癖好独特的有钱人各取所需。他从容地穿过拥挤的人群,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建筑风格更具格调的富人区。 他很快在约定的地点见到了买下自己的客人,一位金发碧眼的青少年,穿着一身剪裁合身的黑色风衣,英俊的脸上挂着不羁的笑容,看起来像是不超过二十岁,满脸写着意气风发,完美符合卡尔想象中的资本主义公子哥形象,这样的男孩生来就属于这片纸醉金迷的富人区,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劳动中。 男孩用拇指比了下他身后的奔驰G级越野车,卡尔顺从地上了车。他没兴趣感慨万恶的资本主义让小小年纪的男孩就浸yin于此,毕竟社会主义已经让他沦为了更加下贱的卖yin男娼。 奔驰展示着与其昂贵造价相符的优越性能,车辆迅速提速向东边驶去,窗外的街景从西柏林繁华的商业中心与艺术画廊回到东柏林朴素而规整的公共建筑与住宅区。路边往来的行人逐渐稀少,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在他们的身后悄然褪去。 卡尔有些意外,他本以为自己会被带到外表光鲜亮丽的建筑内部精心打造的调教房里,却没想到自己就这么被带着一路驶出了郊外,甚至驶离了公路,难不成对方专门建立了一个奴隶农场? 卡尔不动声色,他不在乎被带向任何未知的方向,只要完成这单,他的家人就有足够的底气生活。他已经做好了即使死亡也无所谓的心理准备,甚至隐隐将其视作一种解脱。 少年专心地开车,卡尔笔直地坐着,两人谁也没说一句话,一路上安静得可怕,只有发动机运作的声音与窗外呼啸的风声。 车辆在行驶了数个小时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地,卡尔未曾想到这片杳无人烟的山林中竟然还藏着一片开阔的地带,以及可供不少人生活的建筑设施。 青年将车停在了一个看起来像是车库的单层建筑前,透过后视镜看了一眼沉默的男人:“下车吧,施密特先生。” 卡尔顺从地跟着青年推开门下车,来到了建筑的门前,这大概就是他将会像个物品一样被“存放”的地方,不过不锈钢的卷帘门暂时还没有开启的意思,看不到内部的情况。 他与青年并排站着,问道:“我需要做什么?” 卡尔在提问时微微欠身,让自己的身体不要高过面前的少年,展示自己的谦卑,这是他在这两年出卖人格与尊严时学到的技巧。 但对方却并不领情,温和的声音带上了几分严厉:“直起身来,施密特先生。” “卡尔·施密特,第四十集团军装甲师中尉,在阿富汗战争中击毁美军坦克11辆,阻挡敌人游击部队4支,捣毁敌人防御设施2处,为表彰其卓越的指挥才能与战争成果,授予其’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因其在战斗中长久表现的非凡勇气与英雄主义,授予其红星勋章;因……” 卡尔按对方的要求站直了身子,默默地听着,在这个堕落的男娼面前细数这些昔日的功勋,既像是羞辱又像是讽刺。不过卡尔早已放下了羞耻心,昔日的尊严是他出售清单上的招牌菜,出卖起来习以为常,既然对方希望自己扮演好那个曾经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