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前传沈昭7岁白羽昊11岁 (第2/2页)
注意到他的作业空白、字迹潦草、上课不专心,还一度找家长面谈。他不再举手发问,不再和同学说话,也不再笑。午休时常一个人缩在走廊角落,用衣袖摀住耳朵。 有人说他变乖了,但沈母只觉得,他变得空了。 --- 白羽昊出院後的那个星期天,沈家收到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是白父的冷静而斩钉截铁的声音。 「羽昊还在恢复期,我不希望他再接触那孩子。至少这个月,先暂时断掉联系吧。」 沈昭不清楚细节,只知道母亲看着他时,神情异常复杂——像有歉意,又像有惧意。 从那天起,他们不再让他翻墙出门,所有补习班路线都改由接送,每天课表贴在冰箱上,生活被安排得毫无空隙。 他开始出现选择X缄默的倾向。 除了必要的点头或摇头,他不再开口与任何人交流。心理师说他可能进入了创伤後的封闭期,脑中持续在运转「如果我不说话,就不会再出错」的保护逻辑。 他甚至一度出现解离式的表现——在学校被发现坐在树下一整节课,双眼空洞,手指反覆抚m0一块小石头,像在重建失去的场景。 他画画时也不再画人,只画一些被割裂的山、飘浮的雨衣和一个个「没有脸」的小孩。 --- 一个月後,白母态度稍缓,允许他们在监督下恢复联络。 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外的公园——两人谁也没先开口,只是站在树下看着彼此。 直到白羽昊伸出一块糖,递到他手中。 「还记得吗?这是我们上次一起买的那家杂货店的。」 沈昭的手指颤了一下,然後接过来。 眼泪在那一瞬间无声滑落,整整一个月压抑的情绪在那个糖纸摊开的一秒涌上来。他没有哭出声,只是轻轻咬住下唇,肩膀一抖一抖。 白羽昊什麽也没问,只是坐下,靠着他,一起吃糖,一起让影子落在地上。 从那天起,他才一点点地,重新学会呼x1、重新学会说话、重新学会信任。 只是那段空白,永远留在他心底——像某种起点,像一座埋在童年深处的暗礁,日後只要心海起风,就会微微作痛。 -------------------------------------------------------------------------- 那年夏天,沈昭七岁。 他刚历经一场令所有大人震动的意外:与白羽昊私自出游,导致白在山区失联两天,失温脱水、险些丧命。 事件过後,社福与医疗系统先後介入调查与评估。沈昭被贴上「创伤X高敏感儿童」标签,并在学校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压抑与社交退缩倾向,还有一次发生解离型惊恐发作,双眼发直、语言迟钝、不记得自己是谁。 作为父母,他们无法忽视那份诊断报告上冰冷而残酷的句子: 「个T具备潜在解离X防卫倾向,若未适当引导,未来有高度机率出现人格不稳、情绪崩溃、过度内化与自我伤害倾向。」 但作为镜面计画的核心设计者与顾问——这一切更像是一记预言的自我应验。 --- 沈致平,当时是心理部主管,亦是「镜面计画」的总设计者之一。原本,这套系统是他为了「应对高风险群T与战术人员」所研拟的心理稳定训练架构,包含模组化情绪重组、人格强化、防崩溃训练三阶段。 他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的亲生儿子会成为那份候选样本。 但七岁事件後,他失眠整整一周。 他在办公室里一遍遍重读镜面计画的基础理论草案,却第一次发现那每一句语言背後的冰冷效能——「稳定」、「可控」、「预测X高」,全都意味着一种「安全」的幻象。 那周的最後一天,他回家,看着沈昭一个人把书本排得整整齐齐,脸上没有表情,语气温顺得近乎不自然。他知道,那不是自然的恢复,而是一种「为了不再被责骂」的自我冻结。 他想,也许,该把系统用在他儿子身上。 --- 但他的妻子——黎雅婕,镜面计画的顾问之一,却第一时间否决了这个想法。 她是一名心理师,也是一位深知人格建构复杂X的专家。 「镜面计画设计的对象是极端情境下的应用个T,不是我们的孩子。」 她说这句话时,语气是冷的,但眼睛是红的。 1 「你设计了这面镜子,不代表你有权强迫他照着走。」 但现实并不会因为情感而停止运作。 沈致平没有说服她,但他说了一句: 「他是这个世界上我见过最不适合活在现实里的孩子——我如果什麽都不做,那是放弃他。」 这场争执没有赢家。 最後,他们并未将沈昭正式纳入镜面样本,而是安排他进入「观察期」—— 这是一种未经同意、未签署同意书的内部观察,但也是一种父母式的自欺妥协。 在这七年中,他们将早期版本的镜面模组以「辅导训练」或「家庭互动疗法」的名义渗透入孩子的生活: 结构化日常:让他每日纪录情绪与反应 情绪替代法:教授他「有效情绪表达」代替崩溃但同时压抑了真实感受 1 境界训练:以游戏引导方式帮助他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线 触发模式观察:纪录他在压力下的逃避/愤怒/冻结反应,建立「行为曲线图」 这一切都还算「柔XC作」,只是在观望。 但他们也知道,一旦某天那孩子真的再次崩溃,他们手上早已握有下一步的全部程序表—— 镜面计画的进阶介入方案,就在cH0U屉的锁匙下,等着那最後一根稻草。 --- 七岁事件,并没有马上让他们启动镜面计画。 但它像一块被悄悄种下的种子,静静躺在他们心中,与Ai并存,与恐惧共生。 从那一天开始,他们不再只是父母,也不再只是专家——而是困在镜子两端的囚徒,一端写着控制,一端写着救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